• 主讲教师
  • 教师队伍
  • 课程描述
  • 课程建设规划
  • 课程学习
  • 课程负责人
  • 心理书籍
  • 课程视频

  • 一、在教学实践中,形成“多元教学法”,推进了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多元教学法”,即以课堂讲授为主体,有机结合案例教学、心理影片、成长性作业、心理情景剧、心理拓展训练、网络辅导等多种辅助教学方法。

    1.课程讲授。课程讲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在运用启发式教学的前提下,系统地讲解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技能。

    2.案例教学。选取大学生的典型心理个案,进行技术处理后,在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教学,指导学生运用心理学理论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心理影片评析。为大学生精选一些心理学影片,作为教学辅助资料,映后组织学生讨论,并予以讲解。通过影片的再现与分析,引导学生的心灵感悟。

    4.布置成长性作业。一改照搬书本的理论作业,着力于如何启发学生探索自我、完善自我,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实现心理成长。

    5.组织心理情景剧。模拟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特定场景,通过学生亲身进行角色扮演的方式,从而加深对他人和自我心理状态的认识。

    6.进行心理拓展训练。心理拓展训练是“先行后知”的体验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愉快、积极的参与中,通过亲身参与来挖掘自身的潜能,提高心理素质。

    7.完善网络课堂教学。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师生共享。在心理网站上,学生可以网上留言,教师会及时回复,进一步实现师生间的沟通和互动。

    二、教学方法的使用和实施举例

    1.在“大学生入学适应”一章中:以课堂讲授法为主,系统的讲解了大一新生在入学之后存在的各种适应问题。在讲完这章之后,播放电影《美丽人生》,电影结束后,组织学生一起讨论,同学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不仅被男主人的乐观精神所感染,更认识到适应是人生的必修课,更是走向成熟的最关键一步。

    2.在“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一章中:以课堂讲授法为主,系统讲解人际交往的常见偏差和人际沟通技巧;并在上课现场组织学生体验人际沟通的技巧。如玩一些心理学的小游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人际交往的魅力。学生们通过讲授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有效的掌握了人际沟通的技能。

    三、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

    使用多媒体课件,结合图片、音乐、视频、flash等计算机辅助教学,使学生通过多个感觉器官来获取相关信息,提高了教学信息传播效率,同时,以直观生动的形象,增强了教学的积极性、生动性和创造性。

    四、重视“四个结合”的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在互动体验式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本课程构建了“四个结合”的实践教学环节,即心理测试与课程教学相结合、面上教育与点上关注相结合、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知识普及与危机干预相结合。通过心理测试、心理网站建设、心理健康月活动、校园心理情景剧、心理培训、专题心理讲座、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的辅导等多种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扩展了教学的时空,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心理自助能力,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心理成长。

    五、针对学生心理特征的差异性,采用成长性作业

    每位学生的成长经历、心理现状各不相同,因此,照搬书本的理论作业,已无法适应学生心理特征的差异性。在尊重学生个体独特性的前提下,采用了成长性作业,着力于如何启发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状况,积极地探索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实现心理成长。

    六、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考核制度

    打破“一卷定成绩”的传统考核办法,改变以往单一的评估形式,加重形成性评价在学生学业成绩中的权重系数,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各占学期成绩的40%和60%。

    形成性评估:通过学生的课堂活动记录、实践教学活动记录、成长性作业记录、访谈和座谈等形式,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评估和监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

    终结性评估:通过期末课程考试,来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

    对学生的学期学习情况,考核如下:

    学期成绩=形成性成绩(成长性专业/考勤/实践性活动)(40%)+ 期末考试成绩(60%)。